“深夜書房”的出路
  或在於文化救贖
  □ 禾刀(武漢 職員)
  繼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營業後,全國各地多家書店也相繼延長營業時間。作為民營書店的南京先鋒書店自6月14日起延長營業時間至凌晨零時,並推出“午夜文學”“午夜視覺”“午夜行走”等主題文化活動。書店創始人錢小華表示,為熱愛閱讀的人留盞燈,是先鋒書店延時營業的初衷。(6月18日《光明日報》)
  錢小華的回答極富詩意,他的這種努力確讓人無法不深表敬意。不過,在電子商務高度發達以及人們閱讀習慣發生改變的今天,實體書店已經談不上優勢;熱愛閱讀的人也並不缺一盞燈,閱讀者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,書店也未必就是最理想的閱讀場所。簡言之,一個書店能否生存下來,尚需更多探索。
  提起書店,我們常常會言及被譽為巴黎文化地標的莎士比亞書店。於1919年在巴黎左岸開張的莎士比亞書店榮譽載身,是巴黎的文化地標和全世界獨立書店的標桿,吸引了喬伊斯、海明威、紀德、瓦樂希、安太爾等作家與藝術家。莎士比亞書店的聲名鵲起,得益於替著名作家喬伊斯出版了曾被美英拒絕出版的巨著《尤利西斯》。在莎士比亞書店里不僅可以購書,還可以偶遇文化名家,聽他們對即將出版作品的朗誦,甚至有機會同他們面對面交流。即便如此,莎士比亞書店的經營同樣困難重重。
  不難看出,莎士比亞書店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,首先在於文化的認同而非商業的出色表現。這樣說並非反對書店的商業努力,而是因為現階段,在電子商務低價競爭的嚴峻現實面前,高成本的實體書店並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。當書店在商業運營方面無法取得決定性突破時,其存在的價值更大程度上或當突出文化角色。顯而易見的是,這正是現在一些書店的最大短板,即過於重視裝修,突出休閑,反倒忽視一些更具文化氣息活動的開展,事實上也鮮見知名作家走進書店,專門同讀者面對面交流。
  具體到“深夜書房”個人比較關註兩點。首先是這個書店在商業上是否有明顯突破,其次是書店的文化特色到底是什麼。在實體書店生存舉步維艱的今天,書店確需商業創新,但更需在文化建設方面作出更多努力。或許,當一個書店盡可能少些世俗的浮華,多些文化的清淡雅緻,其文化功用才可能得到更大程度彰顯。  (原標題:“深夜書房”的出路或在於文化救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26frdh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